In the wave of blockchain and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DAOs), Stakeholder Capitalism is emerging as a key concept redefining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and value creation. Traditional shareholder primacy is struggling to adapt to the distributed nature of DAOs, while Stakeholder Capitalis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Os by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members, communities, partners,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core concepts of Stakeholder Capitalism,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AO governance, revealing why it is an essential guiding principle for the DAO ecosystem that cannot be ignored.

理论背景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管理学,强调企业不仅为股东创造价值,还需满足员工、客户、供应商、社 区及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SRI)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超越了仅关注股东的传统视角。1984年,R. Edward 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定义利益相关者为“能够影响组织目标或受其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利益相关者资本论与股东资本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聚焦于股东经济回报的最大化,而前者倡导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特点包括:
扩大问责范围:决策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而非仅股东。
长期聚焦:强调长期可持续性,而非短期利润。
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与环境的组成部分,需承担积极贡献的责任。
平衡利益:以对组织和社会都有利的方式协调各方利益。
DAO中的利益相关者
在DAO语境中,利益相关者涵盖更广泛的群体,包括代币持有者、社区贡献者、开发者、用户、合作伙伴以及链上生态的外部参与者(如跨链协议、监管机构)。查克汉姆(1992)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代币持有者、开发者)和公众型(社区、监管者);克拉克逊(1994)则根据风险承担分为主动型(核心开发者、主要代币持有者)和被动型(普通用户)。卡罗(1996)进一步提出核心、战略和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为DAO治理提供了细化视角。
DAO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利益相关者管理更加复杂,但也为其平衡各方利益提供了技术基础,如智能合约和治理代币。
二、理论的历史演进利益相关者资本论的演进经历了多个阶段,奠定了其在现代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强调员工、客户、社区等对企业生存的必要性。
1965年,Igor Ansoff:在《公司战略》中引入“利益相关者”,主张企业目标需平衡股东、员工、供应商等多方利益。
1973年,Henry Mintzberg:在《管理的本质》中,强调管理者需考虑广泛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平衡。
1984年,R. Edward Freeman:系统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倡导企业决策融入伦理与社会责任。
1990年代,Peter Drucker:提倡企业超越利润目标,关注社会责任与道德价值观。
当代,Klaus Schwab:通过世界经济论坛推动利益相关者资本论,强调企业在社会与环境中的角色。
此外,John Elkington(1997)的“三重底线”理论和Michael Porter(2006)的“共享价值”理念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为DAO治理提供了跨学科视角。
三、利益相关者资本论在DAO中的应用DAO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视角
DAO的去中心化治理天然契合利益相关者资本论。通过智能合约和代币机制,DAO能够实现透明的决策与收益分配,满足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利益相关者在DAO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非正式影响力:社区成员通过论坛、社交媒体或提案游说,影响DAO战略方向。
专用性资产:核心开发者与代币持有者通过技术贡献或资本投入,获取剩余索取权,参与治理。
监督与压力:社区与外部监管者通过舆论或合规要求,发挥监督效应,推动治理优化。
关系治理:DAO通过链上投票与协商,形成介于市场与组织之间的治理机制,平衡各方利益。
具体策略
为将利益相关者资本论融入DAO治理,可采取以下策略:
组织文化:
倡导公平、透明的治理文化,鼓励社区参与。
通过教育与培训,提升成员对DAO目标的认同。
内部流程:
设计多维度绩效评估,衡量对社区、用户与生态的影响。
通过智能合约优化提案与投票流程,确保公平性。
决策机制:
建立多元化治理委员会,纳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代表。
提升链上治理透明度,公开提案与决策过程。
实施步骤
明确愿景:定义DAO的长期目标,平衡经济与社会价值。
识别利益相关者:分类核心(代币持有者、开发者)、战略(合作伙伴)和环境(监管者)利益相关者,分析其需求。
文化变革:通过社区活动与教育,推广去中心化治理理念。
流程调整:优化链上治理机制,确保透明与高效。
透明沟通:定期发布治理报告,接受社区反馈。
持续改进:根据治理效果迭代机制,提升参与度。
四、长期效益与挑战长期效益
可持续性:通过平衡各方利益,DAO可降低治理风险,增强生态韧性。
品牌与信誉:公平治理提升社区信任,吸引更多用户与开发者。
成员参与度: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成员归属感,激发贡献动力。
生态合作:与跨链协议、社区等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促进生态繁荣。
挑战
定义困境:如何准确界定DAO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优先级?
参与路径:如何设计激励机制,确保广泛而有效的参与?
绩效评估:如何量化治理效果,评估利益相关者的贡献?
制度调整:现有链上治理规则是否支持复杂的利益平衡?
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社区教育、设计灵活的治理机制、利用数据分析优化决策,以及与监管机构合作确保合规性。
五、未来展望随着区块链技术与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加深,利益相关者资本论将在DAO生态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未来趋势包括:
ESG融合:DAO将更注重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指标,吸引可持续投资。
数据驱动治理:利用AI与大数据优化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决策效率。
全球与本地平衡:DAO需在全球生态与本地社区需求间找到平衡。
共创模式:通过开放治理,鼓励社区与合作伙伴共同创新。
监管协同:与监管机构合作,制定支持去中心化治理的规则。
六、结语利益相关者资本论为DAO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的治理框架。通过平衡代币持有者、开发者、用户与社区等多方利益,DAO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还能推动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块链时代,采纳这一模式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DAO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决策者应积极拥抱这一理念,通过透明治理与创新机制,构建更具韧性与影响力的去中心化生态。
DAO的未来在于协作与共创,而利益相关者资本论正是连接技术与价值的桥梁。
拓展阅读1971年,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教授创立了欧洲管理论坛(EMS),并在达沃斯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与会者讨论了施瓦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即企业应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不仅服务于股东,更要服务于包括员工、供应商和更广泛的社区在内的所有对象。如今,利益相关方理念成为论坛的指导原则。
1973年,年会通过了《达沃斯宣言》,这是为商业领袖制定的道德准则,并在2020年进行了更新,阐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企业的使命,这也是施瓦布教授在201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概念。
1974年,政界人士首次受邀参加达沃斯论坛,1987年,EMS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旨在提供一个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的平台,应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0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克劳斯·施瓦布与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亮相达沃斯。